凤凰快三|凤凰快三
凤凰快三2023-01-31 16:05

让真正的科学火起来******

  【科学随笔】

  作者:崔兴毅、张辰龙(均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)

  当下,科普很热,伪科普也很热。

  一面是追着新冠跑、比疫情更难防的伪科学。诸如“吃大蒜可治新冠”“我家自来水阳了”等视频流传网络;诸如可抵御病毒、预防新冠的花式商品在网店热卖。它们中,有的打着“高科技”旗号,有的则是人们熟悉的“老面孔”。

  一面是科普盛宴“出圈”,“好玩”的科学“圈粉”无数。在中科院联合抖音举办的2023跨年科学演讲中,诺贝尔奖得主、院士学者分享了大脑信号、航空航天、黑土地保护、电磁学等前沿科技,抖音直播间观看人次突破2500万。

  科学热中真与假的对撞,反映的正是公众对科学知识的渴望。当人们信息获取的需求通过移动终端被大量释放后,科普方式就应及时“换挡升级”。在公众科普的语境中,更加立体、全面的体系正在被构建,更新潮、更便利的方式极大缓解了科普“不平衡、不充分”的矛盾。还有在跨年晚会云集的平台中突围出的一场跨年科学演讲,以知识的普及辞旧迎新,显然是令人欣喜的现象。

  不可否认,当下有效知识的供给依旧不足,这直接影响着人们对知识的获取。由于科学暂时无法满足人们的所有需要,伪科学便可乘虚而入。一些网络博主,为博眼球聘请所谓“专家”,编造“科学流言”,迎合公众猎奇心理;有的蓄意炒作,制造“健康焦虑”,让产品营销披上健康科普的外衣。这些依靠情感赢得信赖的虚假信息,又借助社交媒体的熟人效应,在公众舆论场如石子投湖般一圈一圈传播开去,让公众感觉更加混乱——即便同一个主题和话题,也可能看到各种不同甚至有些彼此矛盾的解读。

  事实上,科学本身就是一种进程。在对物质世界的探索中,科学家们往往会得到很多不同的结论,有些甚至是对立的。这些并不是“伪科学”,而是需要在不断地研究中去伪存真。这种学术观点之争并不是我们本篇文章讨论的内容。

  很多虚假信息的传播,是大量依靠“俘获”受众情感,而并非以事实为基础。当然,在科学传播中,事实与情感并非截然对立,或者说不需要情感的力量。现在,半数以上的移动端用户具备一定教育背景,科普的受众呈现出年轻化、高学历的特点,覆盖人群也已拓展到白领、大学生、企业管理者、人文学者等。他们排斥枯燥无味的灌输式科普、说教式科普,对有趣有料的科普,更加喜闻乐见。这种受众多元化、异质性的特点,决定着科普必须与时俱进,一方面专家得“懂行”,另一方面内容得“好玩”。

  那么,作为非科技工作者该如何分辨这种信息呢?这很难,需要学校和社会同时发力,提升全民科学素养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尺度,并非一日之功。

  在现阶段,科普首先能做的是丰富内涵——不仅仅是科学知识,还应该包括科学精神、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等。现在社会上伪科学传播很快,恰恰表明当下公众的科学方法、思维、知识还没有那么高、那么好。以此次新冠疫情为镜,折射出的正是一些公众科学素养亟待提升的现实。包括“冷核聚变”“基因编辑婴儿”等事件,一定程度上没能让公众更加理解科学,反而会让他们更加质疑科学。所以,如果希望通过科普培养公众的科学理性,让人们掌握科学方法,理解科学精神,那么就需要把科普从“解释科学是什么”转向“科学为什么”上。因为“科学的精髓是其方法”,如果只向公众讲解科学的成果和发现,而不讲解严格的科学方法,那么人们何以区分什么是科学,什么是伪科学。

  科学实验中的曲折有时比科学成果本身更吸引公众。科学就是在试错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。科学往往是先设立假说,然后针对这些假说进行试验。科学在探寻真相的征途上探索着,踉踉跄跄地蹒跚前行。当一种假说被证伪时,假说的提出者当然会很沮丧,但是,这种证伪恰被认为是科学事业的精髓所在。

  广大科技工作者在进行科普时,不妨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来讲述他们走过的路,陈述成果,也呈现探索曲折的过程;点明结论,也聊聊千百次试验运用的方法。只有在真诚沟通中传递科学精神的内核,提高人们对科学类流言的“免疫力”,才能让公众拥抱一个温暖而不是冷冰冰的科学。

  《光明日报》( 2023年01月12日 16版)

凤凰快三

华罗庚的最后一天******

  中新社北京1985年6月15日电(记者/戴亚平)中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东京逝世的噩耗传来后,本社记者向有关方面了解了这位教授在世的最后一天的情况。

  6月12日,是华罗庚教授访问日本的第10天。为准备到东京大学向日本数学界同仁作学术报告,11日晚上没有休息好,深夜服下安眠药后才入睡。12日下午两时,华罗庚教授与日本知名数学家会晤,近三点钟回到旅馆,稍事休息后到东京大学作学术报告。

  6月12日下午四时整,学术报告会开始举行。华罗庚教授走上讲台作报告。

  华罗庚教授已是74岁高龄,在国内曾遇过两次心肌梗塞的危险。近几年,由于他腿疾日益严重,活动不便,只好坐轮椅。6月12日在东京大学作学术报告时,他离开轮椅,自始至终站在讲台上讲演。

  华罗庚教授先用国语演讲,由译员译成日语。他感到经过翻译很费时,征得主人同意后,改用英语演讲。华罗庚教授脱下西装上衣,接着又解下领带,兴致勃勃地讲演。

  演讲规定时间已超过,华罗庚问会议主席:“我可以延长几分钟吗?”主席点头同意。他圆满地结束了整个学术报告,历时65分钟。这时是东京时间17时16分。

  华罗庚教授迎着热烈的掌声走下讲台,迈向轮椅。突然,他从轮椅上滑下来,身边的人没有扶住。华罗庚教授倒在地上。在场的医生立即抢救,替华罗庚做人工呼吸和心脏按摩。东京急救站医生携带心脏起搏器和心脏监测仪迅速赶到东京大学。东京大学著名心脏病专家杉木教授也闻讯赶来指挥抢救工作。

  18时15分,华罗庚教授被送进东京大学医院部急诊室。经过日本医生全力抢救无效,华罗庚教授的心脏停止跳动。

  不久前,华罗庚教授曾说过:他剩下的时间最多只有五年,他要用所有的时间工作。华罗庚教授毕生驰骋在“数学王国”里,他最后在数学讲坛上走完生命之路。

中国网客户端

国家重点新闻网站,9语种权威发布

凤凰快三地图